author:: 本·霍洛维茨 Ben Horowitz country:: 美国 translator:: starts:: ★★★★ status:: 读过 startdate:: enddate:: 2021-07-07 isbm:: 9787508646640 comment:: 书末作者提到在他祖父的墓碑上刻着一句马克思名言「生命即挣扎」特别喜欢。去找到原版发现原文是:Life is struggle,谷歌之。然后为之震撼,这可能是我生平第一次萌起听这类音乐的念头。另:应该不是马克思原话。再另:这首也是说唱音乐,是不是很奇妙。


前言

  •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真正的难题并不是设置一个宏伟的、难以实现的、大胆的目标,而是你在没有实现宏伟目标之时不得不忍痛裁员的过程。真正的难题不是聘请出色的人才,而是这些“出色的人才”逐渐滋生一种优越感并开始提出过分的要求。真正的难题不是绘制一张组织结构图表,而是让大家在你刚设计好的组织结构内相互交流。真正的难题不是拥有伟大的梦想,而是你在半夜一身冷汗地惊醒时发现,梦想变成了一场噩梦。
  • 在本书中,我要讲述的是我自己的故事以及我所经历过的磨难。作为一名企业家、CEO(首席执行官)以及风险投资家,我觉得这些经验大有用处,特别是当我和新一代创始人兼CEO们一同工作时,这种感觉尤为强烈。创建公司必然会面临许多艰难困苦,对此,我深有体会。虽然你我的经历也许不尽相同,但深层模式和经验教训总有共通之处。

第一章 从革命者到风险资本家

  • 害怕并不代表没有勇气,真正的行动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究竟是英雄还是懦夫,由行动决定。
  • 美国前国务卿科林·鲍威尔说,领导力是一种能让别人追随你的能力,即使别人只是出于好奇。
  • 在特别严峻的形势下,当“事实”似乎已经注定了某一结果时,我会学着从截然不同的角度去寻找另一种表述和解释,以此打开我的视野。在很多情况下,另一种貌似合理的方案的存在就是为了在焦虑不安的员工心中燃起希望之火。
  • 这番玩笑话——其实并非真的玩笑话——令我意识到我已经白白消耗了太多时间。直到那一刻之前,我从未真正做出过任何重大选择。我觉得我精力无限,生活中,我可以同时做很多事情,但父亲的这番话却突然令我明白,如果沿着现在的轨道继续前进,我也许会失去自己的家庭。所有事情一起抓,就会在最重要的事情上遭遇失败。我第一次迫使自己不要只按轻重缓急的标准来看世界。过去的我一直以为,自己既能干好事业,又能兼顾所有的兴趣爱好,同时还能维护好家庭。而且,我总把自己摆在首位。当你成为某个家庭或某个团体的一分子时,这种思维方式会令你陷入麻烦。在我心里,我坚信自己是个好人,毫不自私,但我的所作所为却暴露出我并非这样的好人。我绝不能像这样继续幼稚下去,我必须分清主次轻重,成熟起来。我必须先考虑自己最关心的人,然后再考虑自己。
  • 大多数合作关系要么过于紧张而令人难以忍受,要么紧张不足而缺乏效率。人们要么相互挑战,导致彼此交恶,要么陶醉于彼此的奉承之词而无所受益。就我和马克而言,即使是18年后的今天,他依然对我的想法吹毛求疵,让我感到烦恼,我对他亦是如此。但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对企业的发展有益无害。
  • 几个月后,我们明显感觉到,美国在线公司更倾向于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媒体公司,而不是一个技术公司。技术使得许多大型新媒体项目得以实现,但其策略却是一个媒体策略,因为最高行政官鲍勃·皮特曼是个天才的媒体管理者。媒体公司专注于创造精彩故事,而技术公司则专注于创造更好的做事方式。我和马克开始思考新的点子,打算创建一家新公司。

第二章 Loudcloud 沉浮录:我会活下去

  • 无论你是谁,你的一生都需要两类朋友。第一类是当你遇到好事时,你可以打电话与之分享喜悦的朋友。他的喜悦不是那种蒙着羡慕、嫉妒面纱的虚假喜悦,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喜悦。他会比好事发生在他自己身上更高兴。第二类是当你身陷困境时,你可以打电话与之分担、向其倾诉的朋友。
  • 之后有一天,我问了自己一个不同以往的问题:“如果公司破产了,我会怎么办?”我的答案令自己吃惊不已:“我会买下Loudcloud公司自用的Opsware软件,从破产的阴影中走出来,开办一家软件公司。”Opsware是我们自己编写的软件,目的是使云运行的所有任务实现自动化,例如配置服务器、建立网络、部署应用程序、提供灾难恢复安全保障等。接着,我又问了自己另外一个问题:“有没有办法在不破产的情况下实现这一想法呢?”
  • 在兼并和收购过程中,需要总比意愿重要。
  • 我相信虚假的最后期限;相信应该让两个买家互相竞争;相信除了违法或违背道德的事之外,我们可以不择手段地达成交易。
  • 我们知道,也许最终,我们会被迫延长最后期限,但迈克尔令我们相信,与没有最后期限相比,延长最后期限更为可取。
  • 如果我们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那些即将离开公司的人,那些留下的人就永远不会再信任我了。只有亲身经历过极其可怕并极具毁灭性的大风大浪的CEO才会在那样一个时刻提出这样的建议。

第三章 转型 Opsware:这一次,跟着感觉走

  • 尽管过程非常痛苦,但我知道,我们必须进入更广阔的市场,因为只有充分了解市场,我们才能推出市场需要的产品。但可笑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办法却是尽力去销售错误的产品。我们会遭遇失败,只有失败才会让我们学得更快,为了生存,我们不惜一切代价。
  • 我在职业生涯早期所学到的一条经验是,每当大公司打算实施某一计划时,该计划总会落到某个人身上,而此人却极有可能延误整个计划。如果此人是工程师,他也许会因为等待上面的决策而踌躇不前;如果此人是管理者,他也许会因为自己无权做出关键性的购买决定而犹犹豫豫。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踌躇和犹豫很可能会造成致命的延误。
  • 直到这时,我才知道自己在和什么样的人打交道。弗兰克的世界观和我们公司的人的世界观完全不同,了解到这一点,我的思路顿时变得清晰起来。弗兰克希望我们欺骗他,这正是工作中经常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想必在其个人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需要某种令人印象深刻的东西来打破他的这种心理。我们必须从机场柜台着手,而不是从他的工作或家庭着手。
  • 结果得知,费用约为20万美元。就公司目前的处境而言,这可谓一笔巨款。最重要的是,我们根本不认识约翰,而且从严格的法律意义上说,我们丝毫不“欠”他什么。这并不是我们的问题。我们也在为生存苦苦挣扎。
  • 事实证明,这正是产品策略的要义所在——研发出好产品是创新者的职责,而不是客户的任务。客户只知道根据对现有产品的体验来判断自己想要什么。创新者虽然可以考虑到所有可能的因素,却往往要做出和自己所了解的事实相悖的举动。因此,创新是知识、技能和勇气的结合体。有时,只有创新者才有勇气忽略那些事实数据。
  • 对待生意要绝对认真。
  • 然而有时候,你没有做的事却是你真正应该关注的事。
  • 早在我当工程师时,我就懂得,在第一行代码编写完成之前,所有的决定都是客观的,此后的所有决定都是主观的。

第四章 陷入绝境

  • 创业公司的CEO不应该计算成功的概率。创建公司时,你必须坚信,任何问题都有一个解决办法。而你的任务就是找出解决办法,无论这一概率是十分之九,还是千分之一,你的任务始终不变。
  • 从史蒂夫·乔布斯到马克·扎克伯格,所有出色的企业家都会经历挣扎,而且是苦苦挣扎,因此,人人都会挣扎。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你一定能挣扎成功。你也许会挺不过去,这就是挣扎的恼人之处。 挣扎是成就伟大的竞技场。
  • 在我看来,我一直通过积极强调正面影响、忽略负面影响的方式来激励所有人。但我的团队很清楚,现实要比这更加微妙。他们已经看到,这个世界并不像我所描述的那么美好,却依然不得不听我在每次公司大会上说些形势一片大好之类的无聊空话。
  • 更好的办法是,将问题交给不仅有能力修复产品,而且对修复产品充满兴趣和动力的人。假如我们失去了预期的一笔大交易,整个公司必须搞清楚其中的原因,这样才能共同解决我们在产品、营销和销售流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果坚持将问题留给自己,那么问题就很难被解决。
  • 为何要实话实说 :
    1. 信任:没有了信任,沟通就会中断。
    2. 参与解决问题的人越多越好
    3. 健康的企业文化就像过去的路由信息协议: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 健康的企业文化会鼓励员工公开坏消息。只有允许自由并公开讨论问题,公司才能迅速解决问题。企图掩盖问题只会令所有员工感到灰心。因此,CEO应该采取的做法是:建立一种奖励文化,而不是惩罚文化,对那些公开提出问题并为其找到解决办法的人予以奖励。
  • 我问他,为什么其他创业公司会失败。他回答说,因为裁员破坏了公司的企业文化。见到自己的朋友纷纷被辞退,员工们就不再愿意为公司建设继续做出必要的奉献。
  • 裁员的真正原因是公司业绩欠佳。这一区别十分关键,因为传递给公司和被辞退人员的信息不应该是“裁员非常必要,我们要借此机会考核大家的工作绩效”,而是“公司经营不善,为了继续发展,我们不得不忍痛辞掉一些优秀的员工”。承认失败似乎没什么了不起,但请相信我,这实际上非常了不起“。
  • 对管理人员的培训需遵循一条黄金法则:自己的员工要自己亲自辞退,不能将这项工作推卸给人力资源部门或某个更严厉的同事,不能像电影《在云端》中那样雇用一家外包公司来完成。
  • 话是说给那些留下来的人听的。这些人会非常关心你对待他们同事的方式。你裁掉的员工之中,有很多人都和留下来的人关系亲密,因此,你一定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毕竟,公司还要向前发展,因此你必须把握尺度,不要过度表达歉意。
  • 一定要在公司出现,一定要让大家看见你,一定要积极参与公司事务。大家都想看看,你是否在乎他们。你裁掉的人想知道他们和你、和公司是否还有关系。你一定要和大家交谈,帮他们把东西搬上汽车,让他们知道你对他们付出的努力心存感激。
  • 几乎每一家公司都会从技能、积极性和业绩记录这几个方面寻找理由。其实,你之所以要解雇他们,并不是因为他很差劲儿,而是因为你自己很差劲儿。 换句话说,认为解雇高管是因为他们表现糟糕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事实是,解雇高管是因为公司的面试或整合系统出了问题。因此,正确解雇高管的第一步是,搞清楚自己为什么给公司招错了人。
  • 招聘高管时,看重的不是对方的长处,而是对方没有弱点。在进行群体面试时,这种做法尤为普遍。招聘小组往往在应聘者身上吹毛求疵,并不关注他是否具备你所需要的、作为一名世界一流的管理者的特质。因此,以这样的方式招来的高管也许没有明显缺点,但在你需要他大显身手时却表现平庸。如果你招聘的人不具备你所需要的世界一流的实力,你的公司也就成不了世界一流的公司。
  • 事实证明,风险资本家和高管招聘人员说得也有一定道理,他们只是从以前的失败中吸取了错误的教训而已。
  • 如果管理人员的个人抱负和公司目标相悖,就算他的才华再出众,公司也会将其拒之门外。
  • 任由一名无能的领导留在其工作岗位上会令整个公司陷入困境。
  • 保护被解雇高管的声誉。高管的失职很可能是一个团队集体造成的结果,你最好以这种方式对之加以解释。将曾经为你勤勤恳恳工作的人贬得一文不值并不会令你自己的形象更加高大。以成熟、理性的方式处理这一问题有助于保持董事会对你作为CEO所具有的能力的信任。同时,这样做也不失公平。
  • 在准备与其谈话时,你最好将自己打算说的话先写下来或预演一遍,以免说错话。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位高管都会记得你所说的话,所以你的话一定要得当。
  • 最后,高管会非常想知道解雇的消息将会以怎样的方式向公司以及公司以外进行宣布。这一方式最好由他自己来决定。有一次,我正准备解雇一名高管,比尔·坎贝尔给了我一条非常关键的建议,他说:“本,你无法让他保住自己的工作,但你绝对可以让他保住自己的尊严。”
  • 于是,我对每一位前来献计献策的人说出了同样的一番话:“没有任何良策可以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只能用笨办法。”这话他们虽然不爱听,却令事情变得十分清晰:我们必须研发一款更好的产品,除此之外,别无出路。没有窗户、没有地洞、没有安全出口、没有后门。我们必须穿过前门,和堵住我们出路的敌人较量一番。
  • 帕塞尔斯:艾尔,我真不知道少了这么多最佳球员,我们怎么才能赢得比赛?我该怎么办? 戴维斯:比尔,没人会在意的,只要好好指导球队就行了。
  • 与其将所有的心思用来哀叹自己的痛苦,还不如努力去寻找一种看似不可能的出路,令自己摆脱目前的困境。不要花时间去懊悔过去,要将所有的时间花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上,因为说到底,没人会在意,只要好好经营公司就行了。

第五章 依次管理好人、产品和利润

  • 管理好人意味着公司应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但事实上,大多数工作场所远远称不上良好。当组织规模扩大时,重要工作可能被人忽视,最勤奋的工人可能被最出色的政客所遮蔽,各类繁文缛节可能会扼杀创造力,让一切变得毫无乐趣。
  • 我:你知道工作环境的好坏之分吗? 史蒂夫:……知道。 我:是什么? 史蒂夫:嗯…… 我:我告诉你吧。在工作环境好的公司,员工可以专心工作,相信只要工作出色,公司和他们个人都会受益。在这样的公司里工作才会有真正的快乐。每个人早上一睁开眼睛就知道自己所做的工作高效有用,会使公司和自己都发生改变。这会令他们在工作中既动力十足,又有满足感。而在工作环境差的公司,人们会把大量时间都用在捍卫公司利益、阻止明争暗斗以及改进不完善的工作流程之上。他们甚至不清楚自己的职责是什么,因此也就不可能知道他们到底有没有完成工作。荒唐的是,即使他们用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超长时间完成了工作,却完全不知道这对公司或他们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什么意义。更不幸的是,当他们终于鼓足勇气告诉管理者自己的境遇有多么糟糕时,那些管理者首先会否认问题的存在,接着为现状进行辩护,然后就将问题搁置一边。
  • 对员工进行岗位培训时,管理者应该清晰明确地提出工作期望。不对人员进行培训,绩效管理就毫无基础,进而变得松散无序、前后矛盾。
  • 好的产品经理让团队将重点放在收益和客户身上,而差的产品经理则让团队关注竞争对手的产品有多少新功能。好的产品经理定义的好产品是只要付出巨大努力就能实现的,而差的产品经理定义的好产品要么无法实现,要么就是让技术人员随心所欲地创建产品(即把最困难的问题留给他们去解决)。
  • 好的产品经理会拆解问题,而差的产品经理会把所有的问题合并成一个问题。
  • 好的产品经理将自己想要讲述的故事交给媒体去写,差的产品经理向媒体传达信息时总想面面俱到,保证其在法律意义上的绝对精确。好的产品经理向媒体提问,差的产品经理回答媒体的所有问题。好的产品经理认为媒体和分析机构的人都很聪明,差的产品经理认为记者和分析员都是傻子,根本不懂他们独特技术的细微差别。
  • 好的产品经理偏重清晰明了,差的产品经理对显而易见的事情从不解释。好的产品经理对自己的职责和成功有明确的认识,差的产品经理总想让别人告诉他该做什么。 好的产品经理每周会按时提交自己的工作报告,因为他们遵守纪律。差的产品经理往往会忘记按时提交工作报告,因为他们不重视纪律。
  • 思考这种动态关系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如果你丈夫离你而去,你希望自己最好的朋友和他约会吗?他肯定会和其他女人约会,所以,让你的朋友得到他难道不好吗?这看似符合逻辑,但其实并非如此,你肯定会失去朋友。
  • 如果他们的回答是想变得更有创造力,这就要好得多。大小公司之间最重要的差别在于,管理者花在管理和创造上的时间各不相同。想加入你公司的正确理由应该是:渴望变得更有创造力。
  • 这一错误观点从寓意上看,就相当于对销售主管怀有柏拉图式的理想。你会想象一个完美的销售主管形象,然后把实际应聘者和你理想中的形象进行对应。
  • 招聘时要看重应聘者的长处,而不是其身上没有弱点。每个人都有弱点,只不过有些人身上的弱点比较明显而已。
  • 写下你想要的能力,以及你愿意忍受的缺点
  • 一名主管很可能会受到团队其他成员的喜欢,但工作起来却毫无效率。同时他也可能工作十分高效,影响十分深远,却受到大家的鄙视。相比而言,后者要好得多。
  •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警告说,给团队下达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会削弱其实力。我并没有削弱团队的实力,却打乱了团队的工作顺序。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预先确定哪些事项更重要,然后实现每一季度销售额最大化或提高预测能力。只有给出第二种回答时,这个指导才有意义。
  • 我们很容易看到,领导者被误解的方式有很多。为了正确做事,你必须认识到,你无意识评估的任何事都会引起员工们一系列的行为。一旦确定了自己想要的结果,就需要检验对这个结果的描述,而检验的依据是,员工对这一描述所做的行为反应。否则,员工行为的副作用也许比你正在补救的情况还要糟糕。
  • 如果没有反馈,你的公司在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做到最好。如果只下达指令、从不进行修正,这些指令就会显得模糊不清。

第六章 关注眼前的麻烦

  • 有时候,企业领导者只需言简意赅地表明态度,不一定非得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一旦我明确表明脏话可以说——只要不是用于恐吓或骚扰——那就没人会再找麻烦,至少据我所知不会再有。推行这个条令的最终结果令人满意:舒适的工作环境,较低的人员流失率,消失的怨言。有时,CEO能执行的规定就是好规定。
  • 员工获得加薪是因为他提出了加薪的要求,并非因为他真的工作出色。
  • 你的员工从此次事件中总结出: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会耍手腕的员工有钱赚。
  • 这都是“彼得定律”在施威。劳伦斯·J·彼得博士和雷蒙德·赫尔在1969年出版的同名书籍中首次使用了这个术语,意即在一个集团中,员工只要表现出众,就能获得提拔,直至被提拔到一个他不能胜任的岗位(即他们的不称职级别),自此无法再获得提升。安迪·格鲁夫在其管理学经典《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中指出,“彼得定律”不可规避,因为我们无从预知某个人的能力会在权利阶梯的哪一层止步。
  • 另一个原因是,“坏榜样法则”。依据该法则,一个团队内部无论哪个层面出现了滥竽充数的人,他们都会像蛀虫一样影响其他成员,最终使得能力出众的人也渐趋平庸。
  • 此外,扎克伯格还希望通过降低头衔来传递一些信息,让大家知道哪些人对公司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于一个高速发展的公司而言,清晰的机构划分极为重要。如果公司里有50个副总裁和10个首席官,那么,公司的发展将无从谈起。
  • 这就是为什么你从内部选拔的技术部主管可以干得很出色,而同样是内部选拔的销售部主管,工作起来却力不从心。问问你自己,“这个岗位究竟更看重外部经验还是内部经验?”这会有助于你在业界老手和公司新人之间做出抉择。
  • 要想拥有一家世界一流的公司,你要先确保自己的员工出类拔萃——不管是新人,还是老将。不能只满足于对方比你更胜任这份工作,因为你聘用他们就是为了让他们做你不擅长的事。
  • 1.参照标准检验结果。一旦设定了高标准,你只需参照标准来检验主管们的工作成效。 2.管理能力。即便该主管出色地完成了岗位目标,他也未必能带出一支实力雄厚的富有凝聚力的团队。所以,就算他能完成任务,对其管理能力的考查也必不可少。 3.创新能力。主管们极有可能为实现眼前目标而放弃长远打算。例如,为了能漂漂亮亮地按时完成任务,技术经理可能会勉强推出一套卖点十足的软件,但这套软件却不支持更新。
  • 如果你是员工,心中已有一个创意雏形,只是你还不太确定其是否有价值,你该以什么形式获得上司的反馈意见而又不至于显得太唐突?假如你在职业发展道路上遭遇难以与之合作的绊脚石,你对他恨之入骨但又必须得保持理智,你会怎样发泄?假如你热爱这份工作但个人生活每况愈下,你又会如何寻求帮助?写工作报告,发电子邮件,给意见箱留言,还是做瑜伽?在这种时候,最合适的解决途径莫过于“一对一”式的会谈。
  • 推广你的企业文化时,请记住一点,人们日后所说的这套由你打造的企业文化,其实是一套逐步发展完善的文化,其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你和其他员工从经年累月的工作中提炼出来的精华。
  • 聪明的老板都爱惜员工,给点儿额外优待没什么关系,但这些优惠与企业文化无关。
  • 经验丰富却不善于运用经验的人。
  • 通过分派不同的人员与团队去负责软件版本环境、测试环境和操作过程等任务,工作的复杂程度将会增加,比如部门之间的资料交接、可能引发争议的工作安排、对专业知识而非一般常识的更高要求等。为了缓解这些问题,你还需要从组织设计和工作流程两个方面来寻找对策。
  • 组织设计就像是搭建互通信息的交流网络。想让人们交流想法,最好的办法是把他们交给同一个上司,让他们待在同一个部门。
  • 工作流程的意义就是保障信息的畅通
  • 流程该由哪些人来设计?当然是那些先前以点对点方式从事过相关工作的人。他们清楚该沟通些什么,知道该同谁去沟通。所以,他们是最佳人选。依靠他们,现有流程可以得到规范和完善,并具备可扩展性。
  • ·引入问责制。哪个部门的哪个人为此环节负责?如何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工作表现?
  • 设计公司的架构与设计产品的框架之间不无相似之处。规模各异的公司对于结构的要求也会有所差别。如果调整结构过早,公司会来不及适应;如果调整不及时,公司又有可能因不堪重负而垮掉。所以,你要对公司的增长速度做到心中有数,在扩大规模时慎之又慎。发展固然是好事,但操之过急就会适得其反。
  • 不能提前下结论。你如何能预知某个主管是否能胜任未来的工作?你如何知道比尔·盖茨当年从哈佛辍学时就已经知道把控企业的规模?你是凭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第七章 前途未卜时怎么办?

  • 我只是看到两个年轻人亲自来找我寻求帮助,而不是像其他上市公司的老板那样遇到麻烦就逃避。不仅如此,和那些大公司的老板比起来,你们成功的决心和信念要更强烈。所以,我其实是给勇气和决心在投资,这个决定并不难做。”
  • 在CEO的生涯中,我无数次产生想放弃的念头。我曾见过不少人在重压之下借酒消愁,或是干脆停止努力。他们有充分的理由来为自己的放弃做辩解,可这些人中,没有一个人能成为杰出的CEO。
  • 杰出的领导者会直面痛苦。无眠的长夜、涔涔的冷汗,还有难以名状的“煎熬”,他们都曾经历。每当我遇到成功的CEO,总会向他们讨教成功经验。那些泛泛之辈的答案可能是非凡的战略举措、敏锐的商业嗅觉,或者是其他一些溢美之词,而杰出的CEO们往往只有一个统一的回答:“我没有放弃。”
  • 后来才知道,让他们最初倾向于卖掉公司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哈姆雷特的举棋不定。他们以为自己的态度就是老板想要的。哈姆雷特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误以为对方是经过全面分析才得出的结论。幸运的是,他凭借勇气最终做出了正确的抉择。
  • 从表面上来看,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决定能让公司安然无恙,那么随大流似乎是更为稳妥的做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多数人的看法会影响你的判断,使一个原本一目了然的选择变得难分高下。这就是为什么勇气对于CEO而言至关重要。
  • 在管理Loudcloud公司和Opsware公司时,我所做的每一次艰难抉择都令我胆战心惊。这种畏惧感始终笼罩着我,但是在无数次的磨炼之后,我学会了忽略它。这个过程也可被称作“培养勇气的过程”。
  • 你每做一次艰难而正确的决定,勇气就会增加一分。相反,你每做一次轻松却错误的决定,怯懦就会多出一分。
  • 将重点谈谈管理公司所必需的两项核心技能:第一,目标明确,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第二,能带动全公司去实现这个目标。我把那些更乐于为公司确立目标的CEO称为“一”,把那些更喜欢在实践中推动公司发展的CEO称为“二”。
  • 一”型人才居然深藏于基层,而且还比管理层成员更有资格执掌公司,这在大多数董事会成员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 请记住,好事从来都不完美。
  • 我认为领导才能是那些可以衡量一个领导者基本素质的因素:有多少人愿意追随他,有哪些人愿意追随他,追随他的人都属于什么层次。
  • 真正出色的领导者会营造一种以员工为中心的工作氛围。
  • 一位朋友曾经问我,CEO的能力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我回答说:“这有点儿像在问Jolly Ranchers糖是种出来的还是做出来的。当CEO是一项极端不符合人类天性的工作。”他极为诧异,这让我意识到,这个问题也许远远不像我想象的那样简单。
  • 当CEO意味着要做许多有违本能的事。从适者生存的角度来看,人们一般会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去拉拢人心,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存概率。然而,作为一个出色的CEO,要想获得大家的长期认可,你就必须做出在短期内有违民意的事。这颇有违常情。
  • 是评估人们的工作表现,并且不断给出反馈正是一个CEO必须要做的
  • 管理学经典《一分钟经理人》中对此有精彩的描述:“三明治反馈法”的基本概念是,如果你在一开始先表扬(第一片面包),人们会更容易接受你的反馈。接下来给出那些令他们不快的信息(批评),最后再提醒他们你有多看中他们的优点(第二片面包)。“三明治反馈法”还可以使你的反馈对事不对人,因为你在一开始就表达了对他的肯定,而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反馈信息。
  • 事不对人。如果想开除某个人,那就直接开除。不要让他准备好被开除,而要让他准备好取得成功。如果他不听取反馈,那就换一种对话方式。
  • 你的目的应当是通过反馈来开启对话,而不是终结对话。鼓励人们质疑你的判断,批驳你的观点。从文化上,你希望围绕高标准展开深入探讨。你想通过施加高压,获得高质量的想法,但是,你在这样做的同时,一定要足够开明,以便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
  • CEO必须有放手一搏的勇气,必须有胆量带领公司朝着一个不明确的方向前进,即便最终发现这是个错误的方向。那些最艰难的抉择(往往也是最重要的抉择),难就难在它们往往会遭到CEO最重要的支持者(员工、投资人、客户)的强烈反对。
  • 公司能够执行你的各项决定和措施的必要前提是: ·公司有能力这样做。也就是说,公司的相应岗位上有这样的人才,能够担此重任。 ·公司里所有员工都能正常履行职责。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高涨,沟通渠道顺畅,知识储备丰富,工作环境清明。
  • 在管理得当的机构中,人们会把焦点放在工作本身(而不是企业政治或是官僚作风),并且坚信顺利完成工作对于公司和他们本人都有益处。相反,在管理不善的机构里,人们会花大量精力去应付部门矛盾和流程缺陷。
  • 关于我们的自由与责任文化的参考指南

第八章 创业头条法则:没有法则

  • 如果你像控方律师一样,严格按照合同条款的规定对他提起诉讼,那肯定会打击他和所有人的积极性,使大家以后不敢再做任何担风险的事情。假如你立场坚定地要处罚他,那就别怪以后有人拿“忙不过来”这样的借口来搪塞你,不帮你解决棘手的问题。
  • 这就是所谓的问责与创意之间的矛盾。
  • 这个世界奉行两种评价标准,一是根据你的表现,二是根据你的身份。
  • 学会平衡。在一开始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指导一个副手很正常。但是,如果你发现自己还和聘请或提拔这个副手之前一样忙碌,那就说明他的工作不称职。

第九章 是结束,也是开始

  • 我们走在同一条路上,穿的却是各自的鞋。 我们住在同一栋楼里,看到的却是不同的风景。
  • 媒体人员和分析师。我们公司有一句口头禅:会推销,有钱赚;羞答答,没饭吃。
  • 如今,我可以坦然表现我的弱点、我的恐惧,以及我的短处。我可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无须忌讳权利网格中某些对我有看法的人。在解决棘手的难题时,正是这些恐惧以及招人非议的观点,帮助我寻找到问题的答案。难题之所以棘手,是因为你找不出便捷的方法去解决它,是因为你的理智和情感难以融合,是因为你不知道答案而又不能寻求帮助,因为求助于人意味着你的无能。
  • 生命即挣扎。我认为,这句话里饱含着一个企业家最需要明白的道理:接纳挣扎。